咨询电话
欢迎来到追赶网

“松辽明珠”——梨树县

2021-09-27

梨树县是吉林省四平市下辖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松辽平原腹地,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的美誉。梨树设县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原名“奉化县”。曾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福晋”、清太宗皇太**生母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和慈禧太后的祖籍地。

  截至2014年2月,梨树县幅员面积4209平方公里,辖14个镇、6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工业集中区、295个村。截至2013年末,梨树县户籍总人口6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万。
  梨树县县城梨树镇距东北交通枢纽四平市仅10公里,距吉林省会长春市约110公里。南与辽宁省西丰、开原两县市及四平市接壤,北与辽河农垦管理区相邻。北、西隔东辽河与公主岭市、双辽市相望,西毗辽宁省昌图县。
  梨树县被列为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3°45′~124°53′、北纬43°02′~43°46′之间。东与公主岭市以东辽河为界,北与双辽市毗邻,西与辽宁省昌图县接壤,南与四平市相连。梨树县幅员面积420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梨树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低山丘陵,中部波状平原,北部为东辽河冲积平原。
  长白山大黑山余脉由梨树县东部入境,向西南延伸,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点叶赫满族镇大砬子山,532米(叶赫镇2005年7月划归四平市),低**点刘家馆镇大力虎村团山子屯,110.3米,相对高差421.7米。梨树县境东南部为剥蚀地形,多低山丘陵,海拔300~400米,占梨树梨树县总面积21.8%;中部为台地冲积平原,地势略有起伏,以剥蚀堆积地形为主,海拔160~250米,占总面积44.1%;北部沿东辽河中下游河谷平原,地势低洼平坦,风沙盐碱相间,以风积冲积地形为主,海拔112~160米,占总面积34%。
  气候特征
  梨树县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作物生长期日照、降水较充足。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朗气爽,冬季寒冷多雪,间有暖冬。气候特点雨热同步,能充分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年均日照时数2644.2小时,其中作物生长季节4~9月,日照时数1435.5小时,占全年日照总时数59%,平均每天日照8小时。日照充足,光能源较丰富。年太阳总辐射每平方厘米122.79千卡,光合有效辐射量每平方厘米60.17千卡。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梨树县受地质条件和土质影响,县域土壤类型较多。由南向北依次为山地石质土、灰棕壤、石灰岩土、棕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淡黑钙土、草甸土、盐土、碱土、坡积土、冲积土、泥炭土、沼泽土、风沙土和水稻土,共17个土类,39个亚类 ,47个土属,132个土种。

  森林资源
  梨树县森林资源海拔在250~400米之间,山峦起伏,岗岭相连,山高林茂。东傍东辽河,中有石岭河。“六山一水三分田”,土壤为山地棕壤、灰棕壤,属温带针阔叶树混交林区。天然次生林树种有柞树、枫桦、山杨、椴树、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山槐等;人工林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黑松、油松、红松、紫穗槐等;经济林树种有山楂、苹果梨、李子、苹果等。区内林种为用材林、防护林中的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特用林及零星树木。
  矿产资源
  梨树县主要优势矿产资源为硅灰石、大理岩、天然气、石油。梨树县矿藏100余种,主要有金、银、铜、铁、锌、石灰石、硅灰石、大理岩、花岗石等。已发现矿产37种,查明资源储量的12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黑色金属矿产2种,有色金属矿产3种,贵金属矿产2种,水汽矿产2种,余为冶金、化工辅助材料及建筑材料与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中硅灰石、水泥用大理岩质量好,储量大。硅灰石储量在2 000万吨以上,原料产品销往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地;石灰石储量约10亿吨,已开发23个品种。

地域文化
  文化遗址
  梨树古城原名昭苏城,因在昭苏太河右岸而得名。传说有一位蒙古太子名叫昭苏,死于此地。为纪念他,将此河命名为昭苏太子河。昭苏为蒙语,意为有很多钱。昭苏太子河后简称昭苏太河,1987年确定标准名称为昭苏太河,是梨树县境内仅次于东辽河的第二大河。梨树古城位于今梨树镇北偏东4公里,南临昭苏太河,北依白山丘陵,城垣依山势修筑,因地势不平,西北高而东南低,方位偏斜,形成“偏脸”状,故民间又称“偏脸城”。偏脸城地处今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北白山岗南坡,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垣雄阔方正,为夯土而成,城垣周长4318米,顶宽1米,基宽12米,**处达7.4米,城垣四角筑了望台(又称角楼),高出城墙2米。古城开有4座城门,城门外有瓮城,城墙外有护城河。除了南墙破坏较严重以外,其余三面城墙尚存遗迹。该城原为辽代九百奚营治所,金初称“合叔勃”,是宋金时期重要交通孔道。金末蒙古贵族挥兵攻金伐宋,古城毁于这场浩劫之中。此后数百年间,古城一直沉睡在旷野之中,渐渐被人们遗忘。二十世纪60年代,文物部门将梨树古城定名为偏脸城,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梨树城分防照磨衙署在古城的城垣中并没有驻多久,便移至城南的奉化屯。奉化屯周围早年曾是一片沼泽地,清嘉庆年间形成屯落。分防照磨衙署迁至奉化屯后,**初那里并无城垣,四周都是开阔地,无险可依。后来衙署为防“匪患”,便在聚落四周挑壕蓄水,垒土为墙,作为防御工事。还在壕上建桥以便出入,街口处连接民房立了东、西、南、北4个门,在门旁设了炮台。城墙高4.5米,墙上筑垛口,高1米,城内设马道,状似土围子。1865年(清同治四年),马国良(号称“马傻子”)起义**曾攻破奉化土墙,四门倒塌,起义**冲进城内,杀官逐吏,开狱分仓。
  由于奉化附近开发面积不断扩大,1877年12月1日(清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盛京将**奏请清廷,在奉化地方添设新县。12月21日(十一月七日)旨准,定名为奉化县,县城设在奉化,“一切章程均照怀德县一律办理”,为“疲难沿边题调要缺,蒙民兼理”,隶属于奉天省昌图府。建县时“奉化”为梨树分防照磨衙署驻地的社名,建县后取社名为县名。“奉化”二字,若再上溯,应源于奉化屯,因当时奉化县地处边北扼要之地,是“盗寇出没”,“顽民盗风不息”之地,统治者为了教化当地“顽民”,故大肆宣传要“遵奉王化”,因此取“奉化”之名。设县后原驻奉化的梨树分防照磨移驻八面城。初设县时,奉化早年修筑的土围子已夷为平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为防义和团和土匪,知县王顺存召集绅商募捐,修筑城墙。知县鲜俊英继任后,继续修筑,才**完工。城墙周长9000米,城外护城河上宽5米,深5米,底宽3米。该城墙到解放前已倒塌殆尽。
  1912年(民国元年),改县衙为县公署。1914年(民国三年),因与浙江省奉化县重名,遂借用梨树古城名,更名为梨树县。早在梨树分防照磨驻奉化时,有人亦称奉化为梨树城,也有人说是因奉化屯内梨树繁茂,故将奉化称梨树城。县名更为梨树后,便正式将奉化更名为梨树城,此后便很少有人使用奉化这个名了。梨树城位于昭苏台河南岸,由于交通便利,往来行旅多,农产品交易繁忙,所以在此期间梨树城又叫过买卖街,蒙古语称“库都力”。昔日的买卖街,粮栈、绸缎布匹、日用百货、杂货等商户林立,烧锅、粮谷加工和铁木皮麻柳等手工业作坊50余户,为周围百余里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集散地,是柳条边外的繁华集镇。官、商、富户也接踵而至,建衙署、修祠庙、开商铺、起住宅,使梨树城渐渐成了一个大聚落。由于商业日趋发达,在城中形成井字街区,经纬路各两条。直到“长大”铁路通车后,四平街(今四平市)经济贸易兴起,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昔日繁华的买卖街逐渐萧条。东北沦陷以后,工商业凋敝,梨树城沦为一般小集镇,仅剩下一些小手工作坊和小药铺等,井字街两旁都是低矮的土平房,一直到解放时也没有一家影、剧院。
  民俗文化

  梨树县是东北二人转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梨树县二人转起源于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当时****的二人转艺人齐姓,其艺人谱系“齐家蔓”。第二代传人刘姓,出生在梨树县林海镇。《小两口串门》是已知的由梨树县二人转艺人双菊花创作的**早剧目。民国时期,梨树二人转从艺人员达百余人,经常演出的剧目有300多出,小曲小调近180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岳永丰班、金凤山班等8个戏班,唱遍整个梨树及四平、双辽、怀德和辽宁北部各县,远近闻名,曾有“八大戏班闹梨树”之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二人转艺术在清朝末年的梨树大地上根深叶茂,遍地开花。1950年,梨树成立“梨树艺人剧团”,1956年更名为梨树县地方戏队。
  梨树二人转有着200多年的历史。2009年,梨树二人转艺术被省政府批准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梨树县又被吉林省文化厅命名为“二人转之乡”。
  2011年7月9日,由中国曲协授予的“中国二人转之乡”的牌匾落户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由中国曲协副主席姜昆、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董耀鹏将“中国二人转之乡”的牌匾授予梨树县。

旅游
  梨树县旅游景点有叶赫那拉古城、叶赫那拉城、转山湖游乐园、偏脸城遗址。

相关文章

梨树县2734